close

這幾天在看一本心理學的書『the shared experience of illness(治療失、病人及家屬的故事』,在已閱過的部份,我覺得有兩段話可以與大家分享,因為這是我們對於傷痛的親友最可以做的事。


1、他說『我知道我們談論過這個痛苦。它一直縈繞著我,只是當她哀傷時,我依舊覺得無助。』


作者說『也許接受無助的情緒(知道你愛的人正在痛苦中,但那痛苦是他們的,你拿不走這痛苦)這就是為人父母的操練。有時我們對孩子遭受的痛苦,實在無能為力。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傾聽他們訴苦,然後給他們一個擁抱。


2、瑪麗莎多少從這位牧師身上學到陪伴病患之道在於---默默傾聽,沒有懼怕或不帶批評的接納病患不同的經驗,對於聽到別人的故事心存感激~~~


 


leon的瘋語: 不管我們的親友傷痛的來源是病痛、絕症、家庭問題、財務、人際、感情等,當我們面對他們時,想想如果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身上,我們最渴求的是什麼?是朋友一直要求我們一定要堅強以對、甚至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,咬牙切齒地勸導嗎?


如果是,那才見鬼!


我們要的是什麼,可能是希望能發洩不甘心、悲傷、或者吶喊『為什麼』的情緒。也可能是獨自舔舐傷口,不希望遭到打擾。


就如第一段所言,親友的肉體或心靈上的痛苦,我們根本無法分擔,但是我們可以付出一份同理心,也就是讓對方知道我們能夠『體會到』他們所承受的痛苦,讓他們曉得他們並不孤獨,還是有人能了解他們的苦痛,而非指責。


傾聽,是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發洩情緒。不滿與悲傷,都是心靈上的垃圾,必須適合地倒掉,才能讓心靈放空,隨著時間去慢慢調適,而不是一味地在心房掩蓋。不然,就像一道深切的傷口,外表雖然結痂了,但是病毒仍舊在裡面,慢慢地發濃、腐敗。


當對方需要單獨以對時,雖然我們轉身離開,但是要讓他明白到我們這些親友的『同理心』的支持,絕不是放任他們不管。就如第二段所言,讓他們知道我們絕對不是逃避,更不是視他們為瘟神,是以『大愛』來面對,沒有懼怕被潑及、沒事找事做、或者以批判的角度來看待他們。


而不管是『直接』或『間接』表現出來的『懼怕』與『逃避』,對於正處於傷痛中的人來說,等於在傷口上抹鹽,再用力揉搓。如果我們無法甩開這兩者,就不要去勸慰親友吧,,不然只會讓他們更覺得孤單、被遺棄、深切覺得社會的冷酷無情。


而所謂的感激,是因為對方願意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痛苦、私密,這是信任我們的表現。同時,也因為對方的傾訴,讓我們的人生多了一層經歷,也開擴我們的視野,原來也有這種事、這種心境、這種痛苦。這,也是一種人生的成長。所以那位牧師是以感激的態度來面對即將往生的病患。


當然,這是屬於面對悲傷中親友的前半段,後半段就要看對方遇到的情況與個性了。


以上,是我閱讀之後的瘋言瘋語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onlin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